北京启示

· Diary

北京之行,目有所见,耳有所闻,心有所思;与友晤谈,寥寥数言,思维碰撞,所得甚丰。遂以随笔记之。


七月七日到七月十日,和父母去北京玩。

几个朋友知道之后,都有点惊讶。「以前没去过吗?」「北京有什么好玩?」几乎人人都去过北京,一时似乎也很难想到北京有什么好玩。近来,朋友圈里的大趋势的是往西南部走,无论四川重庆还是泰国新加坡,风景如画,美食饕餮。与之对比,北京灰蒙蒙的天空和山海般汹涌的人群就更没什么吸引力。甚至到后来,我自己都对这件事有些难为情。

我之前当然去过北京,有三次。但在这其中,一次年龄太小、记忆模糊,一次是出国的中转,一次是去找女朋友。第一次只记得在动物园喂长颈鹿,后两次则与这座城市本身没有什么关系。所以,我其实是我第一次主动拜访这座城市。从这个角度说,也可以讲「以前没去过」。

我不知道这个念头具体在什么时间点萌发,但等我意识到它,也就是最近两个月的事。心里明白,这像是一个自我强加的、仪式性的朝拜。即将离开这块生存了二十三年的土地,我发现自己还没有仔细体验它的历史、它的意识形态、它的都城,还对目前所处的这个「不寻常」的社会一无所知。

是的,四月份从日本回来后,我的确感觉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海对面的岛国的区别。和一位旅居西方多年的朋友聊到这些,他说不寻常的不是日本,而是我们自己。另外,最近读了一下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,更感受到自身社会的奇异。或许从这时开始,我对这种奇异燃起了一点好奇心,想要知道它的成因,然后选择了北京作为观察的起点。

另一个可能,是在和高中老师的一次聊天中。她常居日本,发了一张东京皇居的美景图片,但同时也说,紫禁城远比之雄伟得多。夕阳的沐浴下,仿佛闪回帝国的荣光,便令观者有流泪的冲动。这样的表述,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去体会一下,哪怕仅仅是去故宫。

我不觉得这趟旅行能解决我的疑惑,但至少应该能给我一些启示;即使连这点都没有,我也可以死心,不会觉得自己对它的无知是因为没有去过现在的首都,以及曾经的皇都。


故宫之行确实没有解决我的疑惑。我们白天前往,没有等到夕阳。故宫博物院五点清场,七月的北京,八点的天空朦胧发亮。紫禁城酷热难耐,游客众多,诸多宫殿还不开放,只能在门外隔着攒攒人头窥见皇帝龙椅的金色剪影。

国家博物馆倒是一个意想不到收获。很奇怪,我之前竟然并没有意识到,这里理所当然收藏着整个国家最珍贵的宝物。三星堆面具、后母戊鼎、金缕玉衣这些从小在书上读到过历史遗迹,终于能够没有阻隔、亲眼相见,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。可惜由于时间匆忙,没能沉浸其中细细品味,内心亦没有太大的波澜。若说「流泪的冲动」,倒是在参观天坛祈年殿、观看介绍时有所感触,但具体的原因竟也不记得。

我想说的是,这些其实并不重要。这些历史的积淀和文物并没有激发我太多的情绪,也并没有解决我的疑惑。但正如之前所说,我没有期待能解决什么,如果能获得一些启示便很值得——而我真的得到了。

启发不在于某个文物,在于这四天三晚经历的点点滴滴、分分秒秒。简而言之,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,我体验到一些不便,让我觉得这不是个宜居的城市,然而它的内涵、资源、承载的功能,令其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崇高,以至于前者的缺失显得十分突兀。而有趣的是,我并没有发现人们对此表达出不满,或者是改变的欲望。这是一个很棒的启示,带着这种心态,我甚至很享受在北京遭遇的那些不便。

故宫和国博,两个在展品层面放眼全球都无人能敌的场馆,没有合理游客疏导、没有遮阳伞、没有观展路线指引,只有很少的饮食贩卖场所。顶着大太阳、在国博外面狭窄的通道排队时,我妈认为应该设置一些遮阳伞,而我爸觉得这可能会破坏国家博物馆的庄严。


回上海后,和另一个家在北方的朋友讨论到这件事。我倾向于这些展馆,或者说这座城市,在刻意营造出一种不便。这就像历史上的庶民和皇族,人们不辞辛劳来到京城,正如我们头顶烈日,朝见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瑰宝,从而更能置身于那个时代。换句话说,它在营造「庄严」。对此,我的朋友觉得,这是一种意识的缺失。或许是上一辈社会形态的残留,人们,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的人们,疏于争取一些本该维护的权利。能看到展品,就达到了目的,而其中付出的辛苦似乎也是理所应当。

我已经离开北方十余年,能够体会到这两段人生在「权利意识」上确实存在一些区别。但我自己身上的「变量」太多,无法探知这种转变究竟真的是地域的区别,还是社会的变化,或者是我个人的成长,甚至是我身边的人的改变。现在,我可以认为「地域」是其中一个确实存在的原因。

然而另一方面,我还是不知道,为什么我的周围会有很多独特负面现象。我不认为自己过度悲观(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悲观),也不想具体举例。相信每个人都能我们的社会独有的负面。这甚至无关地域,而是属于整个国家。这是一条深邃的迷宫,而之前这点启示的光芒还没有照亮太远。


由于出行准备不足,来到北京之后我才意识到有很多想去的场景。这其中包括鸟巢(我说北京奥运开幕的一刻是我一生中最爱国的时候)、天安门升国旗、圆明园这些硬实力的投射,也有 798 艺术区、国家大剧院等软文化的浸润。此外,我永远会对北方人的口音感到亲切,也希望多和他们说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