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世界杯十周年回忆录
(背景音乐系二〇〇六德国世界杯主题曲)
二〇〇六年的德国世界杯,群星璀璨,精彩纷呈,留下了众多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画面。那是我第一次全程关注世界杯的比赛。不同于韩日世界杯和葡萄牙欧洲杯的耳濡目染,我不仅看了新闻,还第一次半夜起来看直播。
二〇〇六年,是上初中的年纪。刚转学到上海住了一年,陌生的圈子、环境和语言,以及不太便利的生活条件,是我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,而心里期盼的仍是青岛的家。暑假终回岛城,见到了妈妈和爷爷奶奶,摸到了阔别已久的电脑,与小学的好朋友重聚。这一切,再搭配上足球,就是最棒的夏天。
十年前的夏天,是空调、冰西瓜、《实况足球 10》,是世界杯,是没有什么烦恼的天空。这成为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届比赛,而且再也无法被超越。
前奏
大概是之前一年的年末,央视放出了介绍决赛圈三十二强的宣传片,它有着激昂的背景音乐。1中国队并不在其中。由于预选赛时计算净胜球出错,国足在香港身上只捞了七个,被科威特挡在十强赛门外。
群雄并起的欧洲迎来了回归后的荷兰队,拥有范尼、马凯、克鲁伊维特、罗本和范佩西的锋线羡煞旁人。尽管埃里克森之前被无良狗仔伪装的「阿拉伯商人」套话,迫于压力决定在世界杯后辞职,但贝克汉姆、鲁尼、杰拉德、兰帕德坐镇的英格兰仍被称为「史上最强」。塞尔维亚和黑山在开赛前夜分裂成两个国家,球员们只能继续把队友当作同胞,为荣誉而战。处于蛰伏期的德国战车低调出阵。克林斯曼临时扛旗,大胆放弃了状态下滑的卡恩,并启用诸多小将。那年的意大利,拥有皮尔洛、托蒂、内斯塔、因扎吉。他们是球员,也是模特;能踢球,还能拉小提琴。这支球队沿袭着巴乔那粒点球遗存下的忧郁气质,况且蓝色、地中海、意大利,本身就是一种忧郁。占星大师多梅内克把皮雷踢出法国队的大名单,原因是「星座相克」,好在他还有维埃拉、亨利、特雷泽盖可以倚仗。而他们的领袖,则是宣布在世界杯后退役的齐达内。
在另一片强盛的足球大陆,巴西仍被视作最大的夺冠热门。尽管罗纳尔多已经开始发胖,但他们还有如日中天的罗纳尔迪尼奥。才华横溢的阿根廷确立里克尔梅为球队核心,克雷斯波终于摆脱了战神巴蒂的阴影。队里还有一名十九岁的年轻球员,他正以极快的速度成长,并在不远的将来登上世界足坛的巅峰。
在此之前,澳大利亚已经知道,他们今后再也不必和南美高手打附加赛了。尽管如此,袋鼠仍然出人意料地绝杀乌拉圭,希丁克再一次向世界宣告何谓「神奇」,而那位央视王牌解说员的命运也因此改写。
亚洲方面,日本和韩国分别由各自的中场核心:中村俊辅和朴智星领衔,而拥有阿里代伊的伊朗则撑起西亚球队的门面。
墨西哥和美国作为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两座大山,顺理成章地出线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样的蕞尔小国,则是历史上首次杀进决赛圈。
非洲缺少了尼日利亚和喀麦隆,取代他们的是科特迪瓦、加纳、多哥这样的新军。
布阵
不久之后的一天,我在街边的报纸上看到了这样的标题:「阿根廷、荷兰,血拼死亡之组」。在此之前,还是央视的宣传片,提到阿根廷的关键词,就是「宿敌」。它是德国的宿敌,在于一九九〇年的意大利之夏,马拉多纳的哭泣;它是荷兰的宿敌,在于一九七八年的潘帕斯高原,肯佩斯率队击败后克鲁伊夫时代的橙色郁金香,本土捧杯。与其中一个宿敌碰面,自然是大新闻。只是当时没人知道,阿根廷今后会被另一个宿敌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伤害。
启航
首场比赛,德国在美轮美奂的安联球场迎战哥斯达黎加。那是二〇〇六年六月十日的凌晨,学校还没有放假,上海很安静。被我爸叫起来,开始意识到电视里的嘈杂,似乎从梦里走进现实。比赛即将结束,三比二。克洛泽两球,万乔普两球。还没来得及感受气氛,弗林斯就远射破门,锁定胜局。球迷在高声欢呼。这个比分暴露了很多防守问题,但四个进球足以让德国人扫清一直以来的阴霾,克林斯曼也得以在举国的支持下开启征程。次轮面对波兰,又看了最后几分钟,又看到了进球。久攻不下的德国换上了身穿十号的诺伊维尔,后者接田径选手奥东科尔的传中,垫射破门。在击败厄瓜多尔后,德国队三战全胜,昂首出线。而相比上一届的五个头球,克洛泽小组赛的四个进球全部用脚打进。
B 组的英格兰遭遇瑞典。此前,三狮军团面对北欧海盗已经数十年不胜。依然年轻的欧文再现伤病梦魇,痛苦地爬出场外。乔科尔一脚超远凌空抽射直挂死角,段暄给它取名为「落叶球」。可惜这个进球似乎耗尽了这名伦敦边锋所有的才华,令切尔西球迷每每想起都为之扼腕。更可惜的是,类似的破门也随着乔科尔一同凋零,至今再也不曾出现,而如今的「落叶球」则被用作电梯球的别称。眼看不胜魔咒告破在即,瑞典在终场前依靠界外球扳平比分,二比二。同组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没能制造更多威胁,英格兰成功携手瑞典晋级,但这场遗憾的平局为他们后来的道路蒙上了阴影。
死亡之组,解体的塞黑无心恋战,被阿根廷踢得溃不成军,〇比六。十九岁的小将替补登场,为球队锦上添花。初现谢顶端倪的小飞侠罗本单刀赴会,击败科特迪瓦。所谓的死亡之组在最后一轮之前已经形式明了,一对宿敌轻松锁定出线名额。
D 组,伊朗面对葡萄牙和墨西哥,无力抵抗,目送两队出线。
E 组,意大利战平美国。德罗西肘击对手被罚下,后来追加停赛五场。也就是说,除非打进决赛,否则德罗西的世界杯之旅已经结束。恐怕德罗西自己也没料到,三周之后,自己还有登场的机会。后卫的乌龙成为布冯在这届杯赛唯一的运动战丢球。另一方面,两年前欧洲杯上风光无限的捷克爆冷输球,不敌非洲新军加纳。次轮,切赫把守的大门又被因扎吉和亚昆塔洞穿,宣告黄金一代的陨落。内德维德铁汉柔情,潸然泪下,长跪不起,令人动容。
F 组,实力下滑的巴西依然兵不血刃拿下小组头名,澳大利亚紧随其后,济科执教的日本则饮恨出局。
G 组,韩国与多哥的比赛中奏错了国歌,多哥球员一脸茫然。李天秀任意球破门,韩国似乎看到了未来几年的中场接班人。法国两场皆平,齐达内两张黄牌停赛。如果不能出线,一代球王的职业生涯将就此结束。好在亨利拯救了球队,法国携同瑞士成功突围。而作为上届东道主的日韩,开始意识到四年前成功的偶然性。
H 组,彼时的西班牙还背负着「预选赛之王」这一颇具讽刺意味的头衔,结果斗牛士三战全胜,积九分轻松出线。年轻的托雷斯斩获三球,显露锋芒。舍甫琴科率领的乌克兰则紧随其后。
鏖战
德国击退瑞典,继续高歌猛进。英格兰战胜厄瓜多尔,贝克汉姆的圆月弯刀最后一次在世界杯的赛场露出寒光。荷兰在一场粗野暴力的比赛中负于葡萄牙。阿根廷加时胜墨西哥,马克西・罗德里格斯外脚背抽出逆天弧线,带走比赛。乌克兰和瑞士点球决胜,瑞士三罚全失,落魄出局;解禁复出的齐达内则带领法国走上正轨,淘汰状态大好的西班牙,此役亦成为劳尔在国家大赛中的谢幕演出。
罗纳尔多跃起发福的身躯,一记头球助巴西三比〇完胜加纳,同时超越盖德・穆勒,加冕世界杯历史射手王。加纳亦创造自己的历史,其主教练杜伊科维奇也因此被中国足球关注,日后和黄健翔以及当时的某位女记者结下一段孽缘,并且随谢亚龙、福拉多这些混沌的名字一起,在〇八奥运举国欢庆的时刻,将中国足球推向前所未有的黑暗深渊。
言归正传,同样是 E 组和 F 组的比赛,托蒂在终场前罚入格罗索制造的点球,帮助意大利击败澳大利亚。这场球将长久地停留在中国球迷的记忆中,而其中的相关人物仍是黄健翔。「格罗索立功了!」、「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」、「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传统」、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!」、「马尔蒂尼卡布里尼灵魂附体」、「意大利万岁!」……这些词语每每出现在荧幕上,脑海中一定会响起黄健翔嘶吼的声音。解说的好坏轮不到我来说,但这毫无疑问是中国体育转播史上最大的解说事件和事故。是的,我称之为「事故」,因为黄健翔在此后引咎辞职,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,而张斌在当晚的豪门盛宴上宣读了黄健翔的道歉信,其中的性质昭然若揭。
最终,德国、英格兰、阿根廷、葡萄牙、意大利、巴西、法国、乌克兰活了下来。八个小组各有一支球队脱颖而出,捉对厮杀。
争锋
冠军只有一个,总有人将要离开。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,没有谁忍心责怪。2
意大利干净利落淘汰乌克兰,法国击败巴西。在姥姥家一大早听到了巴西败北的讯息,才明白桑巴军团也并非无敌之师。
鲁尼的犯规引来红牌。事后,克里斯蒂亚诺・罗纳尔多的一个眨眼,被敏锐的摄像师抓个正着。英国媒体大肆炒作,两位年轻的红魔新星之间的关系之后成为焦点。两年前的剧本再度上演,英格兰又一次倒在点球点前。双双罚失点球,「双德」还未磨合,便惨淡告别。赛后,央视播放了《You Raise Me Up》送别英格兰,成为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。
德阿大战,「宿敌」之争如期上演。那天夜里,妈妈上夜班,一个人在家,伴随着凉爽的空调、半个冰西瓜、一台小电视、和小学同学一起在线的网游。十年后,提起「暑假」,第一个在我脑海中闪现的镜头,就是这样一副单纯而快乐的画面。
下半场,身材矮小的阿亚拉头球先声夺人,随后克洛泽终于拿出看家本领,还对方一个头球,帮助德国扳平比分。经历三十分钟加时,比赛进入点球决胜。准备期间,莱曼研究着手里的小纸条,而从金球沦为的替补卡恩,走上前给他握手打气。此情此景,感人至深,成为团队足球的完美诠释,并被后人反复歌颂。最终,莱曼扑出了坎比亚索的点球,坎司令泣不成声。德国实现了赛前的目标,得以以东道主的身份率先闯入四强,打满全部的七场比赛。
这场比赛亦改变了我在国家队层面的球迷观。此前,德国的比赛我看得最多,感情理应最深。更何况德国勉强算是我爸的第二家乡,而慕尼黑的奥林匹克球场,亦是我唯一亲身造访过的欧洲球场。所以在点球大战的一刻,我自然希望德国获胜。然而在赛后,伴随着四年一度的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》,我突然觉得支持阿根廷是一件更酷、更「真球迷」的「做法」。于是那几天,我化身成为一个阿根廷「球迷」,和贴吧里的德国球迷打口水战,甚至在私信中辩论。「你们德国球迷」,我至今记得自己争辩的可笑开场白。如果愿意,我或许还能翻到我的百度 ID(注册于二〇〇六年二月)当时的发言记录,但还是放过我吧,它们幼稚不堪、毫无逻辑、更无关足球。它们唯一的价值,是记录一个球迷的成长。很快,我感到疲倦,因为自己并不爱阿根廷。
高潮
欧冠赛场上有句话:四强之后,谁都配得上冠军。世界杯更富偶然性,但至少可以说,其中三个都配得上冠军。
或许葡萄牙就是四强中稍逊的一方,他们被法国的一粒点球击败。多梅内克的球队低开高走,出人意料进军决赛,不知算不算是占星史上最伟大的成就。
另一边,德国面对意大利处于下风,在加时赛中开始死守,准备拖入点球。在此之前,德国在世界杯上点球不败,而意大利则未尝胜绩。然而保守的一方最终付出了代价:全场比赛一百一十九分钟,皮尔洛在禁区前形成牵制,分球给肋部无人防守的格罗索。后者兜出一脚完美的弧线,绕过莱曼的长臂,随着全场极速落入冰点的空气,以及我瞬间僵硬的身体和发麻的头皮,滑入球网。格罗索幸福地摇晃着脑袋,飞奔庆祝,让这一幕更显残酷。当时我重新开始支持德国(真是说变就变),第一次体会到足球场上的绝望。之后德国不顾一切,倾巢出动,却让皮耶罗在反击中再入一球。
赛后,克林斯曼面色凝重地站在场内,向自己的球员鼓掌。轰炸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,远走美国,将这支逐渐走上正轨的球队,留给他年轻的助教。三十岁的巴拉克泪流满面。四年前,一张黄牌让他没能踏上横滨国际综合竞技场的草皮,继而只能在看台上目睹罗纳尔多的神迹。如今他控制着自己的犯规,却也因此被意大利人在唯一的空间中把握住了机会。
现在想来,〇六年的德国就是我最后的主队。从此,在国家队的舞台,我再无哀伤,亦再无狂喜。
决胜
二〇〇六年七月九日,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。
央视依然让黄健翔负责解说,只是多了一位搭档。赛前,「国内第一懂球帝」张路指导紧急登上飞往德国的班机。
开场不久,法国又获得了点球。可能没人记得那粒点球究竟如何诞生,因为后续的过程太过震撼。渐入佳境的齐达内,站上世界杯决赛的舞台,面对布冯,轻轻搓出皮球。球带着强烈的后旋转,不偏不倚撞击到横梁的下沿,之后弹过门线,又因为旋转的力量弹出球门。全场鸦雀无声,人们不知道这球究竟过没过线,更不知道如此重要的点球,为什么会罚成这个样子。只有齐达内,轻松地微笑着,和队友击掌庆祝,仿佛只是在训练中玩成功了一个花活。「勺子点球」,这是它形象而轻巧的名字。
紧接着,马特拉齐头球建功,扳平比分。这名替补中卫因为内斯塔的伤退而得到机会,现在,这粒价值千金的进球足以让他备受瞩目。然而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结局,马特拉齐并不满足于此。他之后造就了世界杯历史上最离奇、最富戏剧性的画面之一。
此后的比赛,双方均无建树,进入加时。三十四岁的齐达内完全复苏,优雅地跳着世界第一中场大师的专属舞步。他一记近在咫尺的有力头球,被布冯以极快的反应托出横梁,便是这场决胜交锋最好的注脚。
毫无征兆地,伴随着全场观众的一阵惊呼,镜头切换给马特拉齐——他倒在地上。布冯、特雷泽盖等人都围了过来。空气似乎凝固了许久,电视机前才闪过代表「2006」的四个笑脸,那是本届世界杯的会徽,意味着即将播送回放。
「我们看慢镜头!」,黄健翔的音高已经接近意澳之战的夜晚,「噢!我的天哪!特雷泽盖……不,是齐达内!竟然是齐达内,他顶倒了马特拉齐!」不断播出的回放中,那个一身白衣、全场表现完美无暇的齐达内,那位三届世界足球先生,在顷刻之间化身成魔,转身走向身后的马特拉齐,低头一撞,令后者痛苦倒地,我几乎听到了「咚」的声音。头与胸接触的刹那,每个人都已经明白了结局。这本无可争议,然而因为那极大的形象反差,内心的抵触终究要化作头脑中短短几秒的空白。直到裁判把手伸向裤子口袋,掏出红牌,走到齐达内面前,将牌高举过他的头顶,才确信这一切已经结束。
布冯轻拍了拍齐达内的脸,顷刻,后者的神情竟浮现出一丝罕见却清晰的哀伤,尽管比分还是平局;当人们看到下一个镜头,被罚下的堕天使已经转身离开。他低垂头颅,带着些许蹒跚走下台阶,随着背后烫印的传奇名字和号码,如落日般,沉沉坠落地平线。身旁,大力神杯优雅挺拔、金光闪烁,静候新的主人。他没有看哪怕一眼,即便再也无法触及。
「决胜」,终归点球。齐达内离场,亨利也因伤被换下,法国的前景不容乐观。特雷泽盖面对熟悉的布冯,太过追求角度,射门中柱弹出;而运势当头的格罗索第五个上场,一锤定音。
绚丽的烟花中,金杯在卡纳瓦罗的手中被高高举起,光彩夺目。
落幕
大幕落下,这难忘而美妙的一个月,永远地结束,永远地留在我心。
意大利人把大力神杯带回亚平宁,洗刷了长久以来缠身的忧郁。这或许是意大利最后的一批球星,在后来的大赛中,他们的球员越来越平民化,技术与艺术的影子也越来越模糊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砥砺,沉淀下来的是更加宝贵的体系、纪律和传承。
齐达内,原本可以成为八六年马拉多纳一般的天神,但在无数种可能性之中,命运选择了最弄人的一种。齐达内依然获得了那届比赛的金球,但金球再华美,也只是一颗足球,比不上大力神托举的地球。那是一整个世界。
经历了两年前欧洲杯的惨淡收场,这届德国队的表现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。拉姆、施魏因施泰格、波多尔斯基等年轻球员,将在未来成为球队走向辉煌的核心。而曾经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时代,扛着钢铁战车前进的巴拉克和卡恩,则从这届杯赛之后,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西班牙继续在黑暗中匍匐前进。但是马上,他们会看到黎明的曙光。这支才华横溢的球队配得上更好的成绩,对技术和传控的执着,终会换来难以想象的丰厚回报。
「史上最强英格兰」凋零了。贝克汉姆、费迪南德、特里、「双德」带着遗憾相继离开。当年犯错的鲁尼洗心革面,成为如今的队长;而当年的沃尔科特,那个只会跑步的南安普敦少年,依然没有兑现他的天赋。世事无常,不同的球员走上不同的路、经历不同的命运,正如英格兰自己,在一届届大赛中跌宕起伏,艰难前行。
巴西,天才的球队,失去了自己的天才。罗纳尔多、罗纳尔迪尼奥、阿德里亚诺、卡卡、卡洛斯、卡福、卢西奥,或认命于年龄,或屈服于伤病,或陷溺于灯红酒绿。随着内马尔的成熟,巴西终于迎来一个新的天才,但是他的面前,道阻且长。
阿根廷,另一支天才的球队,在本届比赛后发现了自己的天才。里奥・梅西,那位替补上场,打入塞黑一球的十九岁少年。可惜他的身边再也没有老大哥,没有阿亚拉、米利托、布尔迪索、坎比亚索、里克尔梅、克雷斯波。人们说他还有一帮新的兄弟,后者却不足以助他更进一步。
回音
最近,央视播放了一个短片,叫做「我,二十三岁」。一个个年轻人,看上去有理想、有目标,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奋斗。
那一年,无忧无虑的夏天,我记得很多很多年轻球员。里贝里、罗本、波多尔斯基、施魏因施泰格、拉姆、奥东科尔、鲁尼、沃尔科特、梅西、特维斯、马斯切拉诺、德罗西、托雷斯、克里斯蒂亚诺・罗纳尔多。他们二十三岁,风华正茂,甚至更加年轻。他们从事不平凡的职业、站在不平凡的舞台,但同样在奋斗。
十年后的今天,我二十三岁,正一边看着欧洲杯,一边经历学生时代最后的夏天,正如当年的他们。那批年轻的球员,有的成为巨星,有的就此陨落,有的走过巅峰又归于沉寂。
下一个十年,我,或者我们,亦将沿着其中某一位的道路前行,或是走一条全新的路。那是一条需要奋斗、并希望是值得奋斗的路。
(献给岁月——本文起笔于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,起因是学校的图书馆网络故障,只能自己闷头创作。既然闷头创作,文中很多画面和细节依靠脑补。测试一下哪些记忆历久弥新,哪些记忆化作碎片,我觉得这比写一部「正史」更有意思,可以当小说来看。然而拖到今天(七月六日)完工,猛然发现我已经成为了毕业生,再也回不去那个图书馆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