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手机图鉴

· Tech

(写这篇博客之前读了 LanternD 同学的《手机进化史 · 上篇》《手机进化史 · 下篇》,行文之中会下意识地借鉴,在此表示感谢。)

功能机时代

联想(型号不可考,二〇〇五年九月 至 约二〇〇六下半年)

小学六年级,我转学到了上海。人生地不熟,为了方便与家人联络,在开学前几天,老爸带我去牡丹江路的电器商场(是国美永乐还是苏宁呢?)兜了一圈,带回了我的第一部手机。我不记得它的型号,连样子也有些模糊。能够确定的,那是一部一千多块的联想翻盖拍照手机,小巧的银色机身,尚可盈盈一握。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相当奢侈了。拿到它的第一天晚上,和老爸在北翼商业街的大排档附近漫步,给老妈打了第一个电话,当时老妈用的还是几百块的小灵通呢,真是不好意思(笑)。

除了那寒碜的摄像头,这部手机没什么可玩性。只是当时的需求也高不到哪去,一个俄罗斯方块足以让我玩到半夜,还会因为在将死之际化险为夷而心跳加速睡不着觉。

至少在〇六年德国世界杯期间,它的表现还是很正常的。我清楚记得决赛夜里,正是它的闹钟把我准时唤醒。然而由于翻盖设计对排线的损耗,这部手机在之后经常点不亮屏幕,再加上当时有了老爸淘汰下来的备用机,我用它的频率日渐减少。终于,从某一天开始,它再也没有点亮过。如今,经过几次搬家,我已不知它现在委身于何处,或许仍在上海的家中吧。按照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,我既找不到实物,又没有相关的「史料」,恐怕是难以对它有更清楚的印象了。

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:从那时候起,我的身边就一直伴随着一个电子设备。而这一点,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改变。

摩托罗拉 E360(约二〇〇六下半年 至 二〇〇七年五月)

摩托罗拉 E360

之前提到老爸淘汰了一部备用机,便是这摩托罗拉 E360。这是我们全家的第一部手机,大概是老爸在〇二、〇三年购买的。有意思的是,我不仅记得它的型号,还记得当时的价格是一千六百八十元(题外话:一段时间后我在手机店里看到了它,价格变成了八百八十元)。

由于年代的关系,它的各方面性能都不如我的联想。屏幕不够绚丽,响应不够迅速,更没有摄像头。然而当时的摩托罗拉是一线大厂,质量可靠,所以在我的联想罢工之后,它忠实地承担起了我的通讯任务。可惜的是,里面的游戏实在是不好玩。

直到最后,它似乎都没出现什么故障,如今也不知身在何处。

塞班王朝的兴衰

诺基亚 3230(二〇〇七年五月 至 约二〇〇九上半年)

诺基亚 3230

话说两朝老臣 E360 一直兢兢业业,虽说无功但也无过,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,还能有什么苛求呢?然而出于一些我不记得的原因,爸妈还是同意在二〇〇七年的五一长假,带我去牡丹江路换一部新手机。琳琅满目的柜台中,我一眼就看到了造型独特的诺基亚 3230。

我很早就知道 3230。它是一部经典街机,在各种电视广告、海报中都能见到它酒红色的机身。有一次独身一人乘飞机回青岛,身边的时髦女性用着 3230,给年幼的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,而且我以为这种感觉是如今的 iPhone 所传达不出来的。

时过境迁,这部曾经的中高端手机价格不断跳水,来到了一千五百元的价位;而看到我望眼欲穿的样子,爸妈也把预算从一千提高到了一千五——两个数字相遇,我满心欢喜地带着诺基亚 3230 回家了。

对我而言,诺基亚 3230 最大的价值是它的 Symbian S60 V2 操作系统,让我从功能机用户一跃成为智能手机玩家。最初,由于系统的故障,第三方软件包一直无法安装,但其自带的 FIFA 2005 已经能让我玩得不亦乐乎。后来去家门口的手机店刷了下系统,开始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、游戏、主题和字体。再加上国庆长假开通了 GPRS 网络(大概是 10 元 / 50 MB,还记得那天从联通营业厅回家时,走到宝山文化中心,看到屏幕左上角跳出来的「G」时兴奋的心情),从此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。

当时的 S60 平台软件丰富,可玩性高,不乏佳作。UCWeb 5.1(UC 浏览器的前身)提供了标签浏览功能,在现在看来仍十分人性化;GameLoft 公司出品的 Java 运动游戏只有一百多 KB 的大小,却五脏俱全,无论是网球还是篮球,其成熟度都超过很多如今 iOS / Android 平台的游戏;QQ 2007 简洁而强大,已经具备了日常所需的基本功能。

最令我兴奋的是,S60 上有一个叫做 vBag 的 GBA 模拟器。最初尝试了一个马里奥游戏,十分卡顿。但谢天谢地我没有放弃,重启之后,清空了内存(大概一共只有十几兆),3230 成功运行了《精灵宝可梦:红宝石》。我立即意识到,手里的这部设备可以化身一个无所不能的游戏机,而且它全天二十四小时属于我,意味着我再也不用眼巴巴盼望着每周几小时的玩电脑时间。爸妈或许从未想到,这个超出预算的手机竟能有如此大的魔力,还好我没有因此(太)荒废学业。

题外话,当时还没有响应式设计(Responsive Design)的概念,手机上网大多数访问的是 Wap 网页,只有寥寥的文字连接,却能在 GPRS 网络下高速加载。当时常去的几个网站:一个是新浪体育;一个是尚且十分简洁清爽的百度贴吧;一个是当乐网,游戏资源丰富,如今仍在运作;还有一个是天网手机论坛(waptw.com),从游戏到各种改版、美化、破解,无所不包。对我影响深刻的《超级机器人大战 OG2》游戏 ROM,就是在天网论坛下载到的。可惜天网现在似乎已经无法访问了。

3230 还有一定的多媒体功能。虽然屏幕分辨率只有 176 * 208,存储卡也只有 128MB,但好歹能放几首歌或者短视频进去。那些年用它听过《千里之外》,《秋天不回来》,看过麦蒂三十五秒十三分的视频。哎,暴露年龄系列。

诺基亚 3230 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无聊过。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。然而它的寿命不长,由于 GBA 游戏玩得太多,它娇小脆弱的摇杆不再灵敏,逐渐被我搁置,如今可能在家中的某个角落颐养天年吧。与此同时,老爸的又一部备用机出现在我的眼前,它搭载了最新的 S60 V3 系统,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
诺基亚 E50(约二〇〇九上半年 至 二〇一〇年四月)

诺基亚 E50

这部诺基亚 E50 是老爸公司配发的手机,然而用了一阵之后,老爸显然不能体会到智能手机的魅力,换回了他之前的诺基亚 6270。于是,失宠的 E50 只能轮到我来疼爱了。

E50 采用 S60 V3 操作系统,虽然屏幕尺寸比 3230 小,但是分辨率提升到 240 * 320,显示效果相当细腻。其运行内存大概是整个 S60 V3 家族中最小的(价格可能也是最便宜的),但比 3230 强不少,这意味着我可以使用模拟器加速进行 GBA 游戏了!(这很重要!)

虽然没有统计过,但我相信自己在 E50 上花费的游戏时间相当可观。除了《精灵宝可梦》和《超级机器人大战》,我还打穿了《逆转裁判》和《火焰之纹章》两个经典系列,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美好的回忆。

至于其他游戏,除了依然令人爱不释手的 GameLoft 作品之外,另一个神奇的游戏是《冠军足球经理》。几百 KB 的程序包括了联赛杯赛、球员买卖、战术布置等核心要素,其中的一些妖人更是几年后在现实中崭露头角。诺伊尔、拉姆塞都是我在这款游戏中认识的。

除了显示和计算性能的提升,S60 V3 的软件资源也更为丰富。V3 和 V2 的应用程序互不兼容,有些 V2 上的好软件(比如内存管理)到 V3 中就找不到了。但同时,也有更多的 V3 独占应用可供选择。V3 的一大特点(缺点)是,安装软件需要认证签名,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「折腾」手机。

由于大量的游戏操作,E50 的「7」键和「*」键(分别充当 GBA 的「B」键和「A」键)被我摧残至掉漆,摇杆也越发不灵敏;金属外壳在屡次摔碰之下已经变形,被我贴上胶带继续使用(质量真是好)。终于有一天,它的摇杆完全没有反应,我却不愿放弃,从淘宝买了一个替换摇杆自己拆机,却再也点不亮它。

和前任们一样,E50 的遗体也不知在何方。大概越是喜爱,就越容易过度使用,从而结局也变得越发悲惨吧。

诺基亚 5233(二〇一〇年四月 至 二〇一三年一月)

诺基亚 5233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。塞班系统虽然普及,但随着苹果和 Android 阵营的发力,中高端市场已经被全触屏手机所占据。作为应对,诺基亚发布了搭载 S60 V5 触屏专用系统的 N97、5800XM、5530XM、5230、5233。虽然价格上拉开了很大差距,但它们的 CPU、内存、分辨率却完全相同(5530XM 作为其中的次高端手机,屏幕竟然比低端 5230、5233 还小,不能理解)。5230 比 5233 多了 3G 网络,对我也没多大用处,于是我自然选择了其中最便宜、一千块出头的 5233。

相比 E50,5233 的性能更上一个台阶(毕竟和旗舰 N97 持平),玩 GBA 游戏已经是毫无压力。但去掉了键盘,初期打字还是有些不便,《冠军足球经理》这样的优秀游戏也玩不到了,好在 GBA 模拟器永远都能满足我啊。

5233 的真正优势是多媒体能力。640 * 360 的 3.2 寸屏幕能够以(在当时看来)相当不错的效果观看视频,我用它看完了《魔法禁书目录》、《某科学的超电磁炮》、《Clannad》等经典动画。为了节省空间而不断用格式工厂调整码率,恐怕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回忆。

那是塞班最后的巅峰,高中的班里有不少塞班用户。作为第一个 S60 V5 玩家,我为此还给大家写过破解和签名的教程。大概那时候开始,我可能给同学们一种「资深手机玩家」的印象,大家买手机有时候会找我咨询。

当时间来到二〇一三年的时候,塞班无论从性能还是应用生态上,都已经完全无法抗衡 iOS 和 Android。于是,以「不能收邮件、不能与 Google 帐号同步、不能用 Dropbox 移动办公」为由,5233 被我强制退休了。

5233 是我用过最长寿、最耐操的的手机。我不记得在哪家店、用什么价格买回了它,但它的结局最为安详:完好无损地躺在我家中的抽屉里,无疾而终。

如果说移动电话发展至今,把它前后分为两段,那么切分点毫无疑问是二〇〇七年——第一代 iPhone 发布。此后的近十年间,手机从一个通讯工具,变成一个和电脑一样、几乎全能的数字计算设备。塞班系统作为前 iPhone 时代的智能手机,没有出众的计算能力,没有复杂的社交功能,但其中那些纯粹的应用让我始终难以忘怀。我总能明白,自己在用手机做什么,自己的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。

「重新发明手机」

索尼 Xperia Acro S(LT26W,二〇一三年一月 至 二〇一四年九月)

索尼 Xperia Acro S (LT26W)

Acro S 是我的第一部 Android 手机,也是第一部水货手机。二〇一三年的寒假,我在上海火车站不夜城,从 Jack(我的高中同桌,全班第一位 Android 用户)推荐的店里带回了它,价格是两千两百八十元。作为索尼上一代主力机型 Xperia S (LT26i) 的防水版,算是两千元档性价比不错的选择。它的性能与 5233 不可同日而语,GBA 游戏八倍速运行毫无压力。更直观的性能反映是,它可以使用 NDS 模拟器了!虽然模拟速度不快,但足以让我体验无穷丰富的 NDS 游戏资源。

Acro S 配备一块 720P 的 4.3 寸屏幕,像素密度达到 Retina 标准,但因为 iPad 的存在,我并没有用它看很多视频,同时 Android 原生游戏也没有深入体验。

那段时间,我很注重个人数据的云同步,Android 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。Dropbox、Gmail、Google Calendar、Google Contacts 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 Android 管理,再也不必担心数据丢失。Google Now 更是一次次带来惊喜,也经常被我用于向父母、同学展示大数据的魅力。大概从这时开始,手机从一个通讯、娱乐工具,变成了我的个人数据管理终端。

Acro S 没少被我折腾。用了一阵原生系统后,开始着手对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进行改造。先是 root 之后删了些内置应用,后来直接刷各种各样的 ROM。索尼的官方系统只支持到 Android 4.0,但我把 4.1 到 4.4 的系统都刷过一遍。无奈 Acro S 属于小众,ROM 资源相比 Xperia S 差距甚远,即使偶尔能找到新版本的系统,其稳定性也难以令人满意。

之前提到 Acro S 是一部防水手机,没想到这竟成了它的命门。二〇一四年九月,和两位朋友玩漂流,防水袋漏了,三人手机均进水。另两位同学无法开机,我的 Acro S 却不屈不挠正常工作,带我们导航回酒店,立下汗马功劳。然而回去之后,手机开始发烫、屏幕变白,最终无法启动了。其实我觉得这点进水程度不应该对一部「防水」手机造成致命伤,但事实就是如此。可能是我没把防水口塞紧,也可能是索尼大法并没有那么好吧。

Acro S 后来被我拆了一下,又装回去(了一部分),现在安然躺在爸妈房间的抽屉里。

LG Nexus 5(二〇一四年九月 至今)

LG Nexus 5

自从被 Jack 安利了 Nexus 系列之后,我心里就一直对「原生」有所牵挂。5233 退役时,曾试过海淘性价比超群的 Nexus 4,但因为供不应求而作罢;等到 Acro S 需要接班人的时候,我不再犹豫,毅然买下发布十个月之久、价格依旧坚挺的 Nexus 5。

这是我第一次买一部「系统和前任相同」的手机,按理说不容易有新鲜感。但是 Nexus 5 更轻便、速度更快、屏幕更大、分辨率更高、续航更久。总而言之,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,自己买了一部「完美」的手机

型号带着「Nexus」,就意味着海量的刷机资源。然而折腾一轮、过了把瘾之后,还是换回了无 root 的原生系统。这一方面归功于硬件性能的提升,让用户不再需要定制以换取更快的响应速度;另一方面也归功于 Android 5.0 系统的长足进步。

我的 Nexus 5 一直都是无套无膜裸奔,以致为它换过两次屏幕。因为屏占比太高,一旦磕碰就会碎得稀里哗啦。后来贴了钢化膜保护,倒是再也没摔过。

今年感恩节期间,Nexus 5 的振动失灵。加上电池老化、摄像头进灰等原因,我在 eBay 上买了一部打折的 iPhone 7。未曾想,这 iPhone 有硬件故障,而 Nexus 5 的振动几天后又恢复正常,竟得以继续服役了。

后记

十多年前,看过一个 Windows Mobile 手机的广告,上面运行着一个微缩的 Windows 98。那时我以为,这是手机的最终形态。现在,对比我的第一部联想,市面上的手机已经变得完全不同。那是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想像的。十年后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?或许会有新的介质、新的交互方式;当然,也可能因为一些外在原因,停滞不前。它越来越重要,因为人与人的联络日益紧密;它也越来越不重要,因为计算设备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。